中醫體質辨識儀對睡眠從理論上給予了科學闡釋,形成了獨具中醫特色的睡眠學說。
1.晝夜陰陽消長與寤寐寤即醒,是人于白天的狀態,主動屬陽;寐即眠,是人于夜間的狀態,主靜屬陰。這種生理狀態的確是與生俱來的,但這一必然結果產生的基礎是人與天地同紀、與日月同行之理,是自然規律對人的影響,也是人適應自然規律的表現。天體的運行、陰陽的變化促成了晝夜的交替,晝為陽、夜為陰,人類必然與之對應,而有了晝寤夜寐的生命現象,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活動規律。對于人類來說,這種寤寐狀態是不可顛倒的,若與自然現象相悖,則會生病或折壽。
2.營衛運行與晝精夜瞑據《內經》理論,認為人之所以白晝精力充沛、夜晚合目而眠,取決于營衛之氣在人體內部的有序運行。《靈樞營衛生會》、《靈樞衛氣行》等篇論及:衛氣于人身晝夜共行五十周次,且晝行于陽二十五周次,此時陰盡陽盛,故人神清氣爽、振奮而動;衛氣夜行于陰二十五周次,此時陽盡陰盛,故人安然入睡、抑制而靜。《靈樞營衛生會》曰:“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
3.臟腑功能與睡眠寤寐可視為神的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神靜則寐、神動則寤。論及神,人們首先考慮的是心神,故吉睡眠與臟腑,以心為首是毋庸置疑的,心主血藏神,可影響睡眠。但從整體觀的角度,與睡眠相關的臟腑絕不僅限于心。《素問痹論》論肝痹就有“夜臥則驚”之癥,更何況肝藏魂,魂在精神活動中的體現是自我控制能力,故肝不藏魂而睡眠異常是理所當然的。《素問逆調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靈樞邪客》以半夏林米湯治療腸胃濕濁阻滯之不寐,說明睡眠與脾胃有關。另有,中醫以歸脾湯治療心脾兩虛之失眠、以黃連阿膠湯治療心腎不交之失眠、以溫膽湯治療痰熱內擾之失眠等,皆反證了睡眠與諸多臟腑的關系。所以,臟腑功能失調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