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強勢進入健康醫療行業,傳統醫藥企業紛紛“觸網”轉型,在“互聯網+醫療健康”方向發力。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就促進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發展作出部署。
讓患者少跑腿、更便利,讓更多群眾能分享優質醫療服務,是《意見》的主旨。業界普遍認為,“互聯網+醫療健康”將緩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多樣化醫療健康需求。
當互聯網遇上健康,
健康小屋會給用戶體驗帶來哪些改變?
主要有三方面的改變:運動健身、患者遠程監控和家庭醫療保健。互聯網+醫療健康”比較常見的模式是可穿戴智能硬件和患者遠程監控模型。主要希望利用線上功能,為用戶帶去隨時隨地的便捷服務。
健康小屋讓群眾在社區就可以監測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未來更會投放到超市和多個公共場所,喚起人們的身體健康管理意識。
老百姓從“互聯網+醫療健康”中能夠享受到更多的便利和益處。利用‘互聯網診療’手段,通過
健康小屋,北上廣等大城市以外的患者,尤其是中西部省份患者,包括農村的患者,可以不出家門就享受到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優質醫療資源,看上大醫生、大專家。這就是大家說的‘遠程醫療’。醫院可利用‘互聯網+’的方式開展家庭醫生的簽約服務,對簽約的患者進行日常健康管理與服務。對一些長期穩定的慢性病簽約患者,如果需要調藥或者需要當地沒有的藥物,家庭醫生可以在線給他開具處方,通過第三方配送的方式直接把藥物配送到家里。
目前已有醫院開發了自己的手機客戶端,有了自己的信息平臺,為患者提供掛號預約等服務。北京、浙江等一些省份開通了全省統一的預約掛號平臺,患者可以使用手機在移動端解決掛號的問題。部分醫院還推出移動支付、診間結算、檢查檢驗結果查詢、導醫服務、健康信息推送等服務,利用“互聯網+”的技術讓就醫更加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