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屋”的目的是進一步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詢、健康干預、慢病防控,從“發病后管理”向“發病前管理”轉變,從“單純服務”向“全程健康干預”轉變,從“被動治療”向“主動預防”轉變;構建“政府主導、醫院主建、醫生指導、居民參與”的全民健康促進管理模式和實踐模式,在人群中構建健康生活方式,實現對慢病和健康的有效管理,達到全民健康促進目標。
其建設模式:
一是建在基層
“健康小屋”全部建立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二是專家命名
“健康小屋”是以邯鄲市知名醫學專家的個人名字命名,由市衛生計生委選派,全部南二級以上醫院專家為主,充分調動專家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綜合團隊
以“屋主”為核心,組成工作團隊。成員包括西醫、中醫、心理醫師、營養師等,以及所在社區的醫護人員共同組建主持“健康小屋”的工作。
四是醫院主建
二級以上公立醫院是“健康小屋”建設主體,派出專家團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負責提供場地,基本設備由市衛生局協調,二級以上醫院負責裝備。五是監管考核。實行市、縣(市、區)衛生局雙重監管,對社區(鄉鎮、村委會)、小屋所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小屋屋主及其團隊開展情況進行檢查和考核。
“健康小屋”運行兩年來,“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模式正在形成,促進了病源合理分流,使“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成為現實,極大地方便了群眾就醫。據統計,2013年,全市600個“健康小屋”舉辦社區居民健康防病知識講座12800余次,干預指導、健康管理群眾38萬余人次,發放健康知識宣傳材料50萬份。“健康小屋”的公益性、親民性和功能性贏得了諸多好評,90%左右的社區居民和慢性病患者認為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健康防病知識和自主管理健康的能力。“大專家、小范圍、面對面”的服務方式,更是拉近了醫生與居民及患者的距離,促進了醫患關系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