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目前已經建設的
健康小屋內設備雖然很多,但大多是體重儀、身高儀、血壓儀、肺功能儀、心電圖、血糖監測儀等體檢儀器,而如何將
健康小屋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開展、全科醫生團隊服務、慢性病綜合防治,控制危險因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的模式還較少,
健康小屋嚴然成了免費“體檢小屋”。目前
健康小屋的使用者通過各種測量設備,雖然可以獲得個人各項生理指標的檢測數據,但對這些科學數據進一步的分析和解讀不夠。其原因主要是
健康小屋的初衷之一就是自助化,專業醫務人員的介入不夠,未及時跟蹤居民的生理狀況走向給出相應的建議和提供健康生活、健康觀念的指導。
一是形式有特色
健康小屋活動日,上級專家和全科醫生服務團隊到小屋進行現場健康宣講和指導;非活動日,則由全科醫生服務團隊人員負責小屋的日常管理、向轄區居民宣傳小屋活動計劃、建立健康檔案、開展慢病隨訪工作等;市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負責日常慢性病防控指導和提供宣教資料。大家分工協作,主動發揮積極作用,堅持“三個結合”,即防治結合、上級與基層結合、全科與專科結合,建立起預防、治療、康復“三位一體”的健康管理體系,實現從“以病為中心”到“以人為中心”的轉變,促進醫患關系良性互動,達到未病先防的目的。
二是服務有特色
健康小屋工作重心瞄準的服務人群是社區居民,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惡性腫瘤、慢性呼吸疾患等發病率靠前的慢性病為主要防控目標,結合各醫院的專業特色,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活動,改變群眾的健康理念和就醫觀念,開展以慢性病危險因素控制為核心內容的人群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傳授合理膳食、適當運動、控煙等慢病預防控制知識,提高人們慢病知識知曉率和自我保健意識。
三是運行機制有特色
醫院利用
健康小屋與轄區居民簽訂家庭醫生服務合同,建立“契約式”服務關系。通過與社區(鄉村)內家庭簽約的形式,提供個性化的預防、保健、治療、康復、健康教育服務和指導,使居民足不出戶就能解決日常健康問題和保健需求、得到家庭治療和家庭康復護理等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