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健康是界于疾病與針對健康之間的狀態有人稱為 “灰色狀態”。一般表現為:精神不振,睡眠質量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易疲勞,腰酸腿疼等。處理得當則身體可向健康轉化,反之則極易導致疾病發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出現亞健康的狀態時還需及早治療。
1、平衡觀與亞健康 中醫理論認為健康人應是平衡協調的有機體,《素問·生氣通天論》有文:“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這里的“平”與“秘”均指平衡,以陰陽為綱指出平衡是“精神治”即身心健康的根本。《素問·調經論》也對平人進行定義:“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正常機體在一定限度內通過自我調節,維持人體陰陽氣血、升降出入的相對平衡。出現一定限度內的偏失,未成顯著疾病的狀態即為亞健康。
2、平衡觀在亞健康調治中的作用 中醫理論中“陰陽平衡即健康”的理念,為亞健康狀態的調治指明了方向。臨證做到“謹察陰陽之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理應收到較好效果。
1辨證論治:中醫認為人體以陰陽為代表的臟腑,精、氣、血、津液的充盈和功能協調是最佳狀態,一言以蔽之:“陰平陽秘”,即完全健康。一旦陰陽之間這種平衡狀態出現偏離,可以概括為陰虛、陽虛、氣虛、痰濕等諸證,人體就會出現各種趨向病理的亞健康狀態。病理體質的證型成為中醫論治亞健康的依據。調治從整體的平衡觀出發,使陰陽平衡,臟腑氣血失調恢復正常。
2藥物干預:利用藥物“溫、熱、寒、涼”之氣,“升、降、沉、浮”之性,可單味,也可復方,逆其病勢,“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以期平衡。如癥見神疲乏力,少氣懶言,精神萎靡之氣虛證,可補氣以調虛。對于聲高氣急,煩躁易怒,舌紅苔黃燥的郁熱證,可瀉實以調情志。
3保健品的選擇及飲食調節:市售保健品標注功能繁多,都聲明無毒副作用,但其性能多有寒熱之異,偏補者居多,偏瀉者亦不乏。黃氏認為中老年亞健康的發生與亂用保健補品相關。因此在使用時,要全面了解它的功效特點,根據體質的寒熱虛實選用。飲食要營養全面合理,既要重視五味對人體的促進作用,又要防止五味太過而損傷五臟。《素問·藏氣法時論》中所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當是對合理飲食的極好指導。
4養生:中醫幾千年的養生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造出多種方法:運動、氣功、導引吐納、情勝療法等。平衡觀要求大家在方法選擇上注意勞逸結合,平衡適度。例如喜可讓人情志愉悅,血脈通利,但過喜則“氣緩”。適量運動可促進血行,疏通經絡,改善體質,增強機能,但過勞則傷津耗氣。總之要“法于陰陽,合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以適合個體為度,以“陰陽平和”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