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邯鄲羅城頭社區的一間房屋中,10 余名中老年人圍坐在一張大桌子旁,討論怎樣吃防病養生,桌子上放有西紅柿、白菜、面條、油壺、秤等。隨后,大家進入隔壁的廚房,在一位女士的手把手指導下,學習煮菜和做飯。
這不是一次家庭聚會,而是一堂生動的健康宣教課,主題是糖尿病的飲食調理,這所房屋還有一個溫馨的名字——普瑞森健康小屋。馬曉云是市中心醫院的主任醫師,也是課堂的主講人。 大專家坐鎮基層,為群眾開出健康處方,實現“少發病、慢發病、不發病”。在邯鄲,這種健康小屋有一千所,遍及所有社區、鄉鎮和村,成為這個城市的一張名片,也為破解醫改難題走出了一條新路。
健康小屋承載大健康
說起健康小屋,就不得不提到邯鄲市衛生局局長周海平,這個創意來源于他的用心。 “用專家的名字命名,會讓群眾感到親切,也能讓專家有榮譽感”,周海平還親自為小屋設計標識——一個小屋下,四顆心捧出一個紅十字,他將這四顆心解釋為“愛心、耐心、細心和責任心”。
學中醫出身的他,提倡節約醫療,用最簡單有效的方法解決老百姓看病問題;提倡城市和農村結對子,充分利用中醫藥“簡便驗廉”的特點,讓群眾少花錢,看好病。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加快,我國慢性病患者人數快速上升,其病程長、分布廣、費用高,加之群眾疾病防控知識知曉率低,被動應對,導致有限的衛生資源和經費大都集中在慢病的后期治療和康復上。
“現有國情下如何實現未病先防?”周海平是這樣理解的,投資 1 元錢防病,可以節省 8.5
元的醫療費,節約 100 元的重癥搶救費。
基于這一理念,2012 年他提出在全市實施“未病先防”工程,在城鄉建設 100 個以知名專家個人姓名命名的集防病知識講座、健康指導、疾病篩查等功能為一體的“健康小
屋”,建設模式為“政府主導、醫院主建、專家指導、居民參與、標準化管理、特色化服務”。
截至目前,“健康小屋”總數達到 1000 個,實現主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縣區鄉鎮衛生院“健康小屋”覆蓋率 100%。“小屋”雖小,卻承載著大健康的職能。
在每一所“健康小屋”,群眾可以享受到由專家和他的團隊提供的分門別類的健康服務,如進行健康咨詢和教育,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制定健康計劃,開展中醫特色的疾病防治和養生保健方法,指導合理膳食、科學用藥、適當運動,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改變以前“重治療、輕預防”的觀念。
同時,構建雙向轉診平臺,促進病源合理分流轉診,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診療保健格局,不斷提高全市慢性病防治水平、基層就診率和床位使用率、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和健康指標,以及居民對醫療衛生服務滿意度。
“體質基本為平和質,傾向是痰濕質,宜選用健脾助運、祛濕化痰的食物,如冬瓜、白蘿卜、薏苡仁等。”該院院長李長江介紹,該體質辨識系統是醫院自己研制開發的,操作簡單方便,三分鐘即可出結果,專家根據結果從情志、飲食、運動等方面開出“治未病”處方。
除了體質辨識,健康小屋的專家還經常下社區,為居民講解中醫藥防治和四季養生知識,開展中醫藥服務,推廣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健身活動。
“防治結合,以防為主;中西結合,以中為主;身心結合,以心為主”,是健康小屋的建設原則。周海平指出,健康小屋其實就是中醫小屋,體現了“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已病防復”的中醫治未病思想,將中醫藥服務關口前移,促進“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
在“健康小屋”的專家指導下,運用針灸、推拿、拔罐、刮痧、熏洗、穴位注射、導引等技術進行康復治療;針對高血壓、冠心病、消渴、中風等慢性病人,制訂適合慢病人群的中醫保健方案,運用中草藥和針灸、刮痧、理療等中醫技術,實施中醫特色個性化慢病指導、慢病干預和慢病治療,大大降低了慢性病的發病率及疾病的致殘、致死率。
“健康小屋”就是在這一布局下得以實現,旨在打造“百姓的健康顧問”、“家門口的專家服務”,成為了這個小城市的大品牌,如今這一模式在河北省內甚至在全國逐步推廣。
為保障工作的順利開展,市衛生局制定了相關規范標準,定期組織專家監管和考核,并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在醫院層面上,建立“醫療聯合體”協作關系。醫生層面上,建立師帶徒幫扶關系,小屋命名專家要求是二級以上醫院的知名度高的專家,與基層醫生結成師徒關系,共同制定工作計劃,指導提高基層人員的醫療服務水平。
居民層面上,建立契約式服務關系,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即以建設醫院為支持后盾,以專家團隊為技術支撐,以基層的醫生為主體,組成家庭責任醫生團隊,提供一系列醫療預防保健服務。
隨著“健康小屋”在這個城市不斷涌現,居民的健康素養正悄然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