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體質辨識的病因學說,十分強凋內因在發病學上的主導地位,認為外界致病因子不斷侵襲著入體,但能否發病,在很大程度上卻取決于體質。進一步指出了單純的風雨寒箸六淫之邪,不足以引起發病,必因虛邪之風,參以人身正氣之虛,才構成疾病,亦即《素問評熱病論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謂。
綜觀上述,外界各種致病因子只有通過機體內部因素的聯合作用,才能產生其賊害人體的作用。這不僅體現在外感病的發病上,而且內傷疾病的發病也不例外。以情志內傷為例,《素問舉痛論篇》有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九氣為病之說,《醫宗金鑒》解釋說:“凡此九氣叢生之病,壯者得之,氣行而愈,弱者得之,發為病也!泵鞔_指出人體體質與情志內傷的發病亦有密切關系。
當然,我們強調內因在發病學上的重要作用,并不否定外因的作用,在特定的條件下,當某種致病因素超越人體防御力置時,外因就能起到重要的致病作用!端貑栠z篇剌法論篇》在談到預防傳染性疾病時就提出不僅要保持機體正氣旺盛,更要“避其毒氣”的問題,反映了對外來致病因素的重視!▊體體質的特殊性,往往導致對某種致病因子或疾病的易感性。凡此,都說明由于臟腑組織有堅脆剛柔的不同,故不同體質的人對病邪的反應性亦不一樣,發病情況就有差別,此即體質因素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證之臨床,如肥人多痰濕,善病中風,瘦人多火,易得勞嗽;老年人腎氣虛衰,故多病痰飲咳喘、而癲狂、哮喘等病,可有家族史。以上均說明發病與體質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