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素質有強弱之異,有偏寒偏熱之殊,因此臨證治 病,必須結合患者平素體質而治,如章虛谷說:“面白陽虛 之人,其體豐者,本多痰濕,若受寒濕之邪,非姜附參苓不 能去,若濕熱亦必粘滯難解,須通陽氣以化濕,若過涼則濕液湯,或增液承氣湯之類。《溫病條辨》說:“陽明溫病, 無上焦證,數日不大便,當下之,若其人陰索虛,不可行承 氣者,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 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即是為體虛之當下者而設。
總之,
中醫體質辨識儀廠家認為,臨證治病,必須審度患者的體質,權衡強弱而治,做 到"因人制宜”,“形氣不同,處方施治有異”,決不能眾 人之病等量齊觀,一概而治也。